【考tu据cao向:我就是要舔荀文若的脸】

!!!

没有节操→_→:

我把我贴吧上花痴文若的发言整合了,大家能近距离观看我花式prpr的场面了。

 

第一,启发我花痴的是天涯八卦上的科普美男帖。一共盘点了历史上的23位美男,我翻到最后看见了文若,原作者还是很给文若面子的。

不知道风姿奇美的出处是哪里,不过知道其他评价的出处:

潘勖《荀彧碑文》:“瑰姿奇表”

陈寿:“彧清秀通雅,有王佐之风”

《魏略》:“伟美”

裴注:“荀有仪容,荀但有貌”

三国·魏·曹植《光禄大夫荀侯诔》:“如冰之清,如玉之洁,法而不威,和而不亵。”

荀令留香的出处:《襄阳耆旧记》卷五·刘弘:性爱香,上厕常置香炉。主簿张坦曰:“人名公作俗人,眞不虚也。”和季曰:“荀令君至人家,坐席三日香。我何如令君?君何恶我爱好也。”坦曰:“古有好妇人,患而捧心嚬眉,见者皆以为好;其邻丑妇法之,见者便走。公欲使下官退走耶?”

有个叫刘弘的人很爱熏香,连上厕所也会置香炉。主簿张坦说他真是个俗人。刘弘说人家荀令君到别人家,走了以后,坐过的地方好几天都有香味。刘弘辩驳,我远不及荀令,你为何要责备我呢?张坦说,西施捧心东施效颦,丑的人效仿美人的做法,会把旁观者吓跑的,你是要把我吓跑咯?

感叹一下,真特么是个看脸的世界。那么问题来了,张坦口中的西施是谁呢

荀令巾的出处:晋书卷二十五志第十五舆服

魏武以天下凶荒,资财乏匮,拟古皮弁,裁缣帛以为㡊,合乎简易随时之义,以色别其贵贱,本施军饰,非为国容也。徐爰曰:“俗说㡊本未有岐,荀文若巾之行,触树枝成岐,谓之为善,因而弗改。”今通以为庆吊服。

㡊(qià)=帢,帢是由曹总制定的一种尖顶帽子,因为当时物资匮乏,这种帽子是用帛缝制,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所戴者的身份,帢初期只用于军队中,而并不是百姓服饰。在后世帢逐渐演变成为葬礼所戴的丧服冠。而演变的原因是文若的帽子被树枝勾裂了,文若是有多帅多美多国民男神才能碰个树枝都引领了潮流,让当时的人「谓之为善,因而弗改」,让当时的人心甘情愿戴勾裂开叉的帽子233333。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 

第二,我看许多人都认为我彧是面瘫,这必须得澄清一下。他要真是面瘫,还能结交那么多人,吸引那么多迷弟?肯定得是个情商高,健谈的大帅哥才招人喜欢呗~

典略曰:彧有群从一人,才行实薄,或谓彧:“以君当事,不可不以某为议郎邪?”彧笑曰:“官者所以表才也,若如来言,众人其谓我何邪!”其持心平正皆类此。

荀彧亲戚一类的人里,有一个并没有才的人对荀彧说:“以您的地位,完全可以给我个官做做。”荀彧笑着说:“当官的人得是有才的人,如果如你所言让你做了官,人家会怎么看我呀!”

注意【彧笑曰】这三个字。哪怕拒绝贿赂,文若也是笑着说的,没有板着张脸,没有严肃地驳斥,轻轻松松带过去。你能说他不是人情世故练达于心的人吗?

后军南征次曲蠡,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,见余谈论之末,彧言:“闻君善左右射,此实难能。”余言:“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,俯马蹄而仰月支也。”彧喜笑曰:“乃尔!”

这是曹丕记载的文若对他的笑,注意那三个字【彧喜笑】,在子桓面前,文若是个蛮能笑的人。子桓为他们这次愉快的谈话记上一笔,生怕后世不知道他能左右开弓地射箭,还会很多射♂箭新姿♂势,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跟文若关系和♂谐。

《金楼子·立言篇》祢衡曰:“荀彧强可与言,余人皆酒瓮饭囊。”

"曹公、荀令君、赵荡寇皆足盖世乎?"衡称曹公不甚多;又见荀有仪容,赵有腹尺,因答曰:"文若可借面吊丧,稚长可使监厨请客。 "其意以为荀但有貌,赵健啖肉也。於是众人皆切齿。衡知众不悦,将南还荆州。

这是记载的两种不同的祢衡对文若的态度,前一种是(也就荀文若我愿意跟他说说话了,其他人都是些什么鬼),后一种是(荀文若就那张脸好看,绣花枕头一包草)。无论哪种,都有着深深的(哼!我…我…我才不喜欢荀文若呢! )的傲娇感2333。 

注意【荀但有貌】【荀有仪容】八个字,真不是哭丧脸或是面瘫的意思……

 

第三,我们知道荀文若是美的,而且不是木头美人,那他究竟是哪种美呢?

这就不得不说时代背景和审美变迁。

以下一段话引自:从“雄伟”到“整丽”:汉魏六朝身体审美意识的嬗变   

地址:https://blog.sina.cn/dpool/blog/s/blog_4cc0230d0102f9wi.html?vt=4

汉代史料对人的描写,一般偏高大强壮,比如:“为人魁岸”,“长八尺余”,“容貌甚伟”等。

时至后汉,史料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明显增多起来。显然,这极大程度上得益于汉末清议所引发的人物品评之风。由于人伦识鉴和相人术有着内在的关联,皆以形貌推论内心,以表征推断本质,因此特重人物的容貌和谈论。容貌与言谈遂成为士人博取社会声誉的两种手段,成人时人关注的对象。与《汉书》中对人物形貌的描写只重其高大强壮不同,《后汉书》中常将“音声”与“容貌”并置描述,此风一开,遂广披魏晋南北朝之世。

 

三国史书对人物外形的描写与两汉有相承之处,即突出人物的身高、体态、音声,不过记叙对象有了进一步的拓展。将人物的胡须、眉毛、腰围等身体元素纳入了描述对象。

在《晋书》以及南北朝相关史书中,对人物的描述与此前类似。很可注意的一点,是“身长八尺”成为人物美学的一个标准。在史书的书写中,一般身高需要达到八尺或八尺以上,方可记上一笔。身体之“伟”遂成为六朝人物美学一大特点。

 

不过细而究之,三国人物之“伟”与晋代人物之“伟”颇有差异。前者,多为雄伟、魁伟,后者,以魁伟称之者,绝大多数出自“载记”,即为北方五胡十六国之人物。而对于中原士人,则常有“秀伟”之誉。如《晋书》所记,魏舒“身长八尺二寸,姿望秀伟”,庾翼“风仪秀伟”,温峤“风仪秀整”。《世说新语》载,嵇康“身长七尺八寸,风姿特秀”。也就是说,由三国至晋代,其人物美学产生了由“雄伟”至“秀伟”的变迁。

 

 “秀”趋近于优美,所以容易导向“丽”的一面。开其端者,乃是何晏。何晏其人,动静自喜,行步顾影,爱好傅粉,又喜著女性服饰。六朝傅粉的风尚,亦由他引领。晋人中多有“丽”称,如石苞“雅旷有智局,容仪伟丽,不修小节”,王衍“容貌整丽”(《世说新语》,谢尚被视为“妖冶”。孟昶看到王恭,“惊其炫丽”。所谓“妖冶”之属,带有浓郁的女性化色彩。如《陈书》所记韩子高,“容貌美丽,状似妇人。”陈高宗第六子宜郡王叔明,“仪容美丽,举止柔弱,状似妇人。”六朝人已对此类充满女性化的人物形象带着欣赏之情。

 

还有一份需要引用的:沈从文的【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】,我截取相关部分,文若为不留胡子中了一枪↓↓↓

1.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,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,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。

2.古乐府《陌上桑》说:“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”,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的。

3.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,所以《汉书》称汉高祖“美须髯”。

王先生说的“古代”界限不明白,不知究竟指夏、商、周……哪一朝代,男子必须留胡子?有没有可靠文献和其他材料足证?

其次,只因为乐府诗那两句形容,即以为古代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,这种推理是不是能够成立?还是另外尚有可靠证据,才说得那么肯定?

其三,即对于“美须髯”三字的解释,照一般习惯,似乎只能作“长得好一部胡子”的赞美,和汉魏时“美男子”特点联系并不多。是否另外还有文献和别的可作证明?

文中以下还说:“到了后代,中年以后才留胡子。”照文气说,后代自然应当是晋南北朝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了,是不是真的这样?还是有文献或实物可作证明?

私意第一点概括提法实无根据,第二点推想更少说服力,第三点对于文字解说也不大妥当。行文不够谨严,则易滋误会,引例不合逻辑,则似是而非,和事实更大有出入,实值商讨。

关于古人胡子问题,类书讲到不少,本文不拟作较多称引,因为单纯引书书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。如今只想试从文物方面来注意,介绍些有关材料,或许可以说明下述四事:一、古代男子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。二、胡子在某一历史时期,由于社会风气或美学观影响,的确逐渐被重视起来了,大体是什么式样?又有什么不同发展?文献不足证处,我们还可以从别的方面取得些知识。中古某一时期又忽然不重视,也有社会原因。三、美须髯在某些时期多和英武有关,是可以肯定的,可并不一定算美男子。

 

至于汉魏之际时代风气,则有更丰富的石刻、壁画、漆画、泥塑及小铜铸像可供参考。很具体反映出许多劳动人民形象,如打猎、捕鱼、耕地、熬盐、舂碓、取水、奏乐以及好些在厨房执行切鱼烧肉的大师傅,极少见有留胡子的。除非挑担子的是另一种特定人物,很难说当时每个挑担子的却人人必留胡子!那时的确也有些留胡子的,例如:守门的卫士、侍仆以及荷戈前驱的伍伯,即多的是一大把胡子,而统治者上中层本人,倒少有这种现象。即有也较多作乐府诗另外两句有名叙述:“为人洁白皙,鬃鬃颇有须”,不多不少那么一撮儿样子。可证王先生的第三点也不能成立,因为根据这些材料,即从常识判断,也可知当时封建统治者绝不会自己甘居中下游,反而让他的看门人和马前卒上风独占作美男子!

 

其实即在汉初,张良的貌如妇人,和陈平的美如冠玉,在史传记载中,虽并不见得特别称赞,也就看不出有何讥讽。到三国时,诸葛亮为缓和关羽不平,曾有意说过某某“不如髯之超群绝伦”。然而《典略》却说,黑山黄巾诸帅,自相号字,绕须者则自称“羝根”。 史传记载曹操见匈奴使者,自愧形质平凡,不足以服远人,特请崔琰代充,本人即在一旁捉刀侍卫。当时用意固然以为是崔琰长得魁伟,且有一部好胡子,具有气派,必可博得匈奴使者尊敬。但是结果却并不成功。因为即使脸颊本来多毛的匈奴使者被曹操派人探问进见印象时,便依旧是称赞身旁捉刀人为英挺不凡,并不承认崔琰品貌如何出众(崔琰: 
【这都是沈从文筒子的吐槽,我就插个图片……】

魏晋以来胡子有人特别爱重是有记录的,如《晋书》称张华多姿,制好帛绳缠须;又《南史》说崔文伸尝献齐高帝缠须绳一枚给;都可证明当时对于胡子有种种保护措施,但和美男子关系还是不多。事实正相反,魏晋之际社会日趋病态,所以“何郎敷粉,荀令熏香”,以男子而具妇女柔媚姿态竟为一时美的标准。史传叙述到这一点时,尽管具有深刻讥讽,可是这种对于男性的病态审美观,在社会中却继续发生显著影响,直到南北朝末期。这从世说记载潘安上街,妇女掷果满车,左思入市,群妪人掷石头故事及其他叙述可知。总之,这个时代实在不大利于胡子多的人!南朝诗人谢灵运,生前有一部好胡子,死后捐施于南海祗洹寺,装到维摩诘塑像上,和尚虽加以爱护,到唐代却为安乐公主斗百草剪去作玩物,还可说是人已死去,只好废物利用,不算招难。然而五胡十六国方面,北方诸胡族矛盾斗争激烈时,历史上不是明明记载过某一时期,见鼻梁高胡子多的人,即不问情由,咔喳一刀!

到元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后,照理胡子应受特别重视了,然而不然。试看看反映到大量石刻、泥塑和壁画上的人物形象,就大多数嘴边总是光光的,可知身属北方胡族,即到中年,也居多并不曾留胡子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咳咳咳,好了,我们可以了解到,荀彧处于雄伟到秀伟的过渡阶段,他本人横跨汉魏,影响直至魏晋,甚至他的留香传说被当成魏晋时期对男子的审美偏柔媚的代表。说他是汉末的高大美代表,他又有“清秀通雅”四个字描述,说他是魏晋的纤细美代表,他又有“伟美”挡着。至于胡子嘛~他估计是真没有,不然曹总就拖他去cosplay了23333。 

魏晋时期的审美是帅哥要白,有体香,如果柔弱像女子就更棒惹。感觉魏晋时期就是用选小受的标准选美男的,唉……脑补得根本停不下来……而文若有“伟美”两个字挡着,暂时放弃最后那条柔弱。但是前两条我想是跑不掉了,香不必多说了这条说不定就是他开启的,白应该差不了多远,长期在后方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,为什么会黑啊就问问。所以最后定型的是高大白皙(冰清玉洁),香气飘飘(荀令留香),容貌精致(荀有仪容)。也不能太偏晋朝奶油小生,白高大,偏气质型的男人放现在依然会是人气爆棚的美男。文若的人设要有气质(清秀通雅),有美貌(瑰姿奇表),有身高(其人伟美),而且需要美得很标准,就是挑不出缺点(借面吊丧),祢衡表示:也不是是个人就能借面的,首先你需要有面(lian),Ok?

第四,放一下那些年那些人YY过的荀文若:

①世说新语:陈太丘诣荀朗陵,贫俭无仆役,乃使元方将军,季方持杖后从。长文尚小,载著车中。即至,荀使叔慈应门,慈明行酒,余六龙下食。文若亦小,坐著膝前。于时太史奏:“真人东行”。

“元方执仗,慈明捧尊。膝上最小荀文若,亦复秀眉长颊朱点唇。”清代袁枚写的,目瞪口呆,本来世说新语这一则已经是yy了,袁枚的小仓山房诗集里还进一步yy出了个秀眉长颊朱点唇的小彧儿……再联系下其他有秀眉朱唇的诗句:

秀眉长身发如漆,惊座高谈颇奇逸。

睡中银烛层层照,醉后朱唇晕晕轻。

嘤嘤嘤嘤嘤嘤嘤怎一个秀色可餐!我誓当颜狗 

感谢翻雪太太科普袁枚筒子是基佬,我本来满心以为你是正经人呢……结果是好娈童的基佬么……你们清代的文人还能不能行了,当初郑板桥就亮瞎我的眼(余桃口齿什么的我才不知道呢),现在你又来刷新三观,告诉我可能以娈童审美yy了小彧儿……

我说什么来着,文若古往今来被男男女女(等等,我没有资格说,我有罪我悔过TuT)意淫了一万遍啊一万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突然理解绲爹为啥给文若取生僻名字了,就这人设要是大众化了还不被yy到飞起,绲爹您保护儿子的一片苦心我知道了,我不该怨您TUT
还有,绲爹您是不是知道您儿子会长得惊天动地,才早早在他还没长开的时候就强行拉了姻亲,免得未来腥风血雨=_=
啊……豁然开朗……我被自己的脑洞说服了……

《北宋诗歌比喻模式的演进》,有如下高能句子:

...不过,把花比作男子的第一人并非黄庭坚,而至少是李商隐。南宋的王楙即指出,这一联系实际化自李商隐“谢郎衣袖初翻雪,荀令熏炉更换香。”其实,李商隐把花比作男子的例子还不止这一处,如他曾在《牡丹》一诗中,把牡丹先是比作“绣被犹堆越鄂君”,接着又比作“石家蜡烛何曾剪,荀令香炉可待熏”,一首写花的诗中有三位美男作为喻体出场。可以看出,李商隐很喜欢“荀令香炉”这个喻体。两次写花都用到了,歌颂过了牡丹,又去歌颂梅花,顺便拉进了谢庄,鄂君,石崇三个美男作陪。...把花比作男人,就是借男人去赞美花,潜在地暗示男人(尽管只是几个特定的男人)比花更妩媚,而一般人则是天然地认为花是比男子妩媚得多的存在,所以才会对这个比喻感到惊奇甚至难以接受。...

③带“荀令香”的诗太多了,举不完,大家可以看一看,感受一下这个气氛呀,啧啧啧,我服了

宋代-周邦彦

金环皓腕,雪藉清泉莹。谁念省。满身香、犹是旧荀令。见说胡姬,酒垆寂静。烟锁漠漠,藻池苔井。

 

梁-徐陵-乌栖曲

卓女红妆期此夜。胡姬沽酒谁论价。风流荀令好儿郎。偏能傅粉复熏香。

 

唐-王维-春日直门下省早朝

遥闻待中佩,暗识令君香。

 

南朝-张正见-艳歌行

满酌胡姬酒,多烧荀令香。

④我表示,怎么个意思,为啥真gay的一对会带“荀令香”玩啊:

张幼文与张千仞,俱世家子。幼文美如女,弱胜衣,而尤善修饰,经坐出,如荀令之留香也(这简直就是个貌若好女,弱不胜衣的…娇弱版荀令留香2333) 。千仞与之交甚密,出入比目(好了好了,知道你们是基了) 。及院试案,二人连名,人咸异之。既娶,欢无倦。而妇人之端者,见幼文,无狂惑失志,百计求合(妇人们,你们别看见帅哥就失态啊,求交配是个什么画风啊?哦,就是 的画风…古往今来,花痴妹子都一个样) 。幼文竟以犯血症。千仞日侍汤药,衣解带。疾革,目视千仞,能言。千仞曰:“吾当终身无外交,以此报汝。如违誓,亦效汝死法。”幼文点头,含泪而逝,时年未二十也。千仞哀毁,过于伉俪(还是个BE的BL故事)  

 

最后,我们不能光花式prpr,我们还得花式升华主题:

文若让人喜欢的恐怕不是他的聪明与实力,甚至不是他的外表,曹魏从来不缺聪明人,有才的人那是一堆一堆的,漂亮的人也从来不缺(好吧,绝色确实百十年难出一个)。

也许是因为他士族子弟出身道德要求高,也许是因为曹总把战争血腥挡在他面前(有弹幕吐槽说曹总舍不得文若。我觉得不至于,还因为以文若的能力只当军师是大材小用。不过主客观因素加起来,除了开头那几年,文若在后方就是风吹不到雨淋不着。这么说来,曹总确实是攻,男主外女主内=_=,由着文若当御宅族。)。所以他完全能保留着乱世中可贵的善良执着。我吃各种阴谋论和黑莲花论,然后还坚持荀文若应该有一颗赤诚之心,那是他颠扑不破的初心。他应该有比常人更高的道德底线,不然怎么担得起冰清玉洁四个字。

文若自制力强,心思缜密,就算在最危急的情况下都保持平静(没错,就是守鄄城那件事,无论是杀人还是派人,手法行云流水。以至于我觉得到了最后劳军的时候,他都不会伤心欲绝,而是非常冷静。)。文若生活雅致,对每一个人都温柔又从容(值得一扒再扒的就是文若笑着拒绝贿赂的事,他是笑着的,没有义正言辞,没有冷言冷语,从中看出文若情商高。难怪能在汉室和曹总之间周旋,也难怪众人对他的评价很高。)。

他不像生活在乱世,而像是在闲适平静,没有硝烟的世界,那是他努力维持的世界。哪怕这是短暂的幻象,也十分难得。身前身后众人的感叹与怀念不无道理,明明知道好景不长,但人总归向往着美好的事物,美好的人。

评论
热度 ( 479 )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DESIRE | Powered by LOFTER